参加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学习感受
时间:2021-05-20 阅读次数:52
国外学习或研究工作完成情况(成绩单、学位证书等提交复印件)
国外交流两个学期,修了以下6门课程,32学分:
ECE 415Imag Analysis & Compt Vision I 4.00 A 16.00
ECE 452 Robotics: Algorithm/Control 4.00 A 16.00
ECE 496 Undergrad Sen Design Thesis I 8.00 A 32.00,
ECE 407 Pattern Recognition I 4.00 A 16.00
ECE 497 Undergrad Sen Design Thesis II 8.00 A 32.00
ECE 517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4.00 A 16.00
成绩均为A。
成绩单附后
十分有幸在大四期间能有机会到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参与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这一年的时间意义非凡,不仅使我对海外的大学学习有了切身的感受,也对美国的文化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从学习内容上而言,这一年我学习了两门毕业设计有关的课程,其余四门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与计算机,人工智能有关的前沿课程。毕业设计课程为期两个学期,通过个人和小组设计项目,技术报告和演示文稿,学习计算机仿真与可视化,工程理论与设计研究,以及专门的ECE技能:例如电路仿真/ 3D设计和制造/ PCB布局等。其余四门课包括了计算机视觉,数字图像处理,机器人学和模式识别,这些课程内容详实,由浅入深,从起源到前沿都有一定的介绍,使我对这些领域有了新的了解。
从这一年的学习来看,我体验到的中美大学教育的不同,最大的一个地方是美国大学的教师相对于中国而言,对教学事业有更大的热情。这可能和学校的鼓励机制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有关。不论是讲师,副教授,教授还是荣誉教授,我遇到的美国大部分教师往往会把教学工作看成自己价值的一种体现以及把它当成事业的一种核心内容。而科研工作虽然同等重要,但是课程内容的讲授和效果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而言有着比较大的提升,具体体现在教师上课过程中很少是念PPT的形式,而会有更多的互动和旁征博引;注重实例和应用的讲解,力求帮助学生理解该知识点;不把教学任务的完成放在首位,而是把学生的理解和兴趣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授人以渔,把兴趣转化为学生最好的老师;会自行准备丰富的课后材料和作业内容,不依赖于某一本教科书,针对学生基础情况因材施教。
除此之外,让我感触良多的一点在于很多和我一起上课的大多数国外学生需要自己支付学费。他们中有的背负高昂的大学贷款,而有的是已经参加了几年工作,有了积蓄之后再进行大学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从大学高昂的学费定价可以看出,即使大学以多元化标榜自己的校园,但能够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人往往来自于中产阶级或者更上层,其实质仍然是一种精英化的教育,教育资源往往向精英阶层倾斜。在中国也有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但在美国,寒门能通过学习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相比中国实在是太小了。社会风气并没有对知识,学习的大力倡导,使得即使大学有各种各样的助学金奖学金制度试图帮助经济有困难的优秀学子获取学位,但由于家庭教育所限,真正有读书强烈意愿的学生也并不太多。比较而言,中国大学的学费情况和制度是真真正正把教育公平落到了实处,针对有困难的学生的帮助是实实在在,而大家也都有很强的意愿读书想通过学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非常感谢华东理工学习信息学院以及国际合作交流处的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交流机会,这一年的经历让我收获很多。